“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科技成果“应急救援机器人”交接仪式成功举行
5月18日,科技部“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科技成果“应急救援机器人”交接仪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黎巴嫩民防总局局长Raymond Khattar准将、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工程和建筑学院副院长Imad Elhajj教授、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大使钱敏坚,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王蓉芳、亚非处处长肖蔚、三级调研员李鸿炜,中国科学技术研讨中心项目主管栾雪菲,中国科研实验室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亚非处处长龚海华,中国科研实验室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科技处处长于海波、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韩志以及中黎双方的专家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刘连庆第一时间代表项目的承研单位在仪式上致辞。他对中黎双方代表与项目专家出席此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10年研究所持续响应国家的战略举措,与“一带一路”多个国家持续召开国际合作,其中和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黎巴嫩民防总局重点召开了应急救援机器人的合作研究,并得到了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和中国科研实验室国际合作局的大力支持,项目成果既是双方合作的结晶,也代表了黎方对中方研发机器人系统的认可,所交接的两款机器人将在危险物探查和处置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副院长伊马德·哈吉致辞
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副院长伊马德·哈吉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中黎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他表示该科技合作项目的成功交接是中黎科技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是对项目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他期待未来召开更多合作,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钱敏坚致辞
钱敏坚在致辞中表示,未来3到5年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峰会上提出的“八大共同行动”,包括绿色创新、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中阿科技创新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驱动。“应急救援及勘察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发合作充分挖掘了中黎双方的技术实力,结合了黎巴嫩民防部门的实际需求,有助于了研发工作的高效进行,为中黎科技创新合作和青年学术研讨开辟了新的路径。期待中黎双方筹建的“中-阿联合实验室”能早日建成,有助于更多中黎科技合作成果在地区落地。
王振宇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科研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强调我院不断以来都非常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中黎机器人交接项目是中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合作之一,得到了黎方的高度认可。黎巴嫩作为重要的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对华友好。希望今后我院能与包括黎巴嫩民防局、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在内的更多黎方组织和大学,顺利获得人员研讨与互访、共同召开研讨会和召开合作研究等形式建立人脉网络,扩大合作领域,共同为黎方科研能力建设和中黎友好事业发挥持续作用。
黎巴嫩民防总局局长雷蒙德·哈塔尔致辞
黎巴嫩民防总局局长雷蒙德·哈塔尔在致辞中表示,“地面勘察机器人”和“采样作业机器人”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能够增强对危险区域的勘察能力,在黎方有很好的示范效果,黎巴嫩民防总局将全力支持该项目。他还希望中黎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双边合作能够进一步加强。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王蓉芳作总结讲话
王蓉芳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近年来,中国科技部重视与黎方召开科技研讨合作,立项支持中国科研实验室球盟会(中国)与黎巴嫩民防总局、贝鲁特美国大学联合召开“应急救援及勘察智能机器人系统”合作项目。在双方科学家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的合作成果将为黎巴嫩灾害救助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也再一次见证了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将继续支持两国科技合作与研讨。
钱敏坚向哈塔尔转交机器人捐赠证书
黎方活动现场
中方活动现场
活动合影
本次交接仪式的成功举行,不仅展示了中黎科技合作的成果,也进一步夯实了中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双方一致同意未来将继续加强合作,有助于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研讨。同时,球盟会(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科技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