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聊天室 | 真·“读心术”是破译你的“身体电报”
本期嘉宾:
张弼,中国科研实验室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医疗服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动动:张老师好,我最近看了好多科幻电影,你说电影里那种酷炫的“读心术”,比如X教授动动手指就知道你在想啥,现实中有吗?我能学会不?
张弼:哈哈,醒醒吧动动!现在的科学技术还难以达到电影中所展现的“读心术”的程度,直接读取人的具体梦境、内心独白等可能只有霍格沃兹的“摄神取念”魔法师才能做到。不过,你身体的“小叛徒”们——各种生理信号,有可能会悄悄“出卖”你的动作意图!这就叫意图感知技术,算是现实版“读心术”吧!
动动:啊?身体“叛徒”?谁啊谁啊?肌肉还能当“间谍”?
张弼: 没错!潜伏在你体内的“王牌情报员”分析一下:
肌电信号 (EMG): 这位是“动作预言家”!如表面肌电信号(SEMG)能够直接反映引起肢体运动的肌肉收缩状态,肌肉纤维还没发力呢,它就先抓取到这些“肌肉密电”了,提前剧透你下一步要干嘛。
脑电波 (EEG): 这位是大脑皮层的“热搜速报员”!虽然破译不了你复杂的内心戏,但它能捕捉“左手准备点赞”还是“右脚想踢球”这种大动作的预备信号。
眼动信号 (EOG): 这位是“视线狗仔队”!你眼球往哪儿瞟,它记录得清清楚楚,直接暴露你的兴趣点没商量。
动动:原来身体自己会发电报啊!那科学家是如何破译这些密码的呢?
张弼:就像刚才说的那样,人体生理信息蕴含着意图的“密码”,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解码这些信息,从而识别人的行为意图。这里我们可以分三步:第一时间,顺利获得传感设备采集到人体的生理信号;然后,我们会对这些信号进行预处理,比如放大、滤波、去噪等;最后,我们进行特征提取,并顺利获得模式识别算法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顺利获得这一系列的操作,来完成意图的预测。
动动:哇!太厉害了,张老师,这种意图感知技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应用在哪些方面呢?
张弼:意图感知技术确实潜力无限,而且它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应用,尤其是在康复领域。
比如,对于康复机器人来讲,传统情况下,它们往往是被动程式工作的,意图感知技术可以让它们实现主动训练模式,对于提升康复机器人能力来说,这无疑是质的飞跃。
顺利获得采集和分析人体的生理信号,康复机器人可以精确感知患者的运动意图,在持续调动人的自愿努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辅助他们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并逐渐恢复行动能力。
动动:等等…这技术这么牛,岂不是我想啥它都知道?那我的…呃…假期计划、游戏段位……不都暴露了?有点细思极恐啊!
张弼:问得好!保护隐私如同守护霍格沃茨的禁区!确实有风险,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为保障信息安全,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要求,避免数据泄漏。同时,行业规范和责任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个人生理信息仅用于合法合规的意图识别场景也是极其重要的
动动:张老师,现在意图感知技术还面临哪些局限?
张弼:例如噪声、出汗、动作等都可能会对数据的采集过程造成干扰。另外,现在的技术只能识别简单有限的意图,还不能读取复杂抽象的思想。
动动:那以后呢?真能开展到用“意念”开空调、叫外卖、打游戏?万物皆可“心念遥控”吗?
张弼:让技术更精准、便捷地感知人的意图是我们始终的追求。到时候可能有“AI侦探Pro Max”上线,更强大的算法能挖出更深层、更丰富的信号特征,识别精准度直接拉满!也许还能实现“情报大融合”, 同时分析肌电+脑电+眼动+摄像头捕捉的动作+环境信息……交叉验证,让意图感知技术实现更加稳定、广泛的应用。
未来展望:与人共融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动动:懂了!真正的“读心术”不是魔法,是科学家在当“身体语言”翻译官。
张弼:Bingo!科学版“读心”,解码的是你身体的行动派宣言!保持好奇,未来可期!
附件下载: